您好,欢迎来到太友科技官方网站 |
设为首页 |
收藏本站 |
SPC应用与交流平台 |
网站导航 ![]() |
||||
![]() |
![]() |
||||
|
|||||
![]() |
![]() |
首页 |
![]() |
下载中心 |
![]() |
应用中心 |
![]() |
知识库 |
![]() |
|
工序能力指数对应着工序产品的合格率水平, 形成对工序质量状况的评价,进而指导企业质量管理决策。可分别测算工序精密度指数和工序准确度指数,根据质量特性要求进行管理决策。 工序精确度 Ca 指数,按指数状况可分为 A、B、C、D 四级,分别对应着管理要求。如表1所示。通过正态分布图示及缺陷率相关公式可知,当加工精确度不高即分布偏离中心时,缺陷率会大幅提高。如对3西格玛水平,即 Cp=1 时,中心无漂移时, Cpk=Cp=1 ,合格率为 99.73% ;当中心正负漂移 1.5 西格玛时, Cpk=0.5 ,合格率降为 93.32% 。工序精确度是工序改善的重点之一。 表1 Ca指数等级及措施 ![]() 工序改进的措施之一是寻求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的逼近直至重合,即工序精确度的改善。具体措施如:找出工具磨损、加工条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,采取调整和补偿;通过首件检查,调整定位装置;改变操作者的不良操作习惯;采用更精密的量具等。 对工序精密度 Cp 指数,可结合三类质量特性即关键、重要、一般质量特性,各分为五种等级,总体分为七个等级。
Cp指数等级及评价如表2所示。七个等级对应的措施见表3。 表2 Cp指数等级及评价 ![]() 表3 Cp指数等级及措施 ![]() 从工序精密度 Cp 的评价及措施,我国当前认识和传播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。当前大量教材和资料中未对质量特性作分类,而作出 Cp≥1.67 为工序能力过剩, 1.33—1.67 为工序能力富余, 1—1.33 为理想状况的评价。这种质量评价要求应该适用于一般质量特性,对重要质量特性和关键质量特性要求就偏低。会误导企业质量决策,也不符合追求卓越、持续改善的质量精神。 工序改进的措施之二是寻求分布离散程度的降低,即工序精密度的提高。具体措施如:改进工艺方法,优化过程参数,使用新材料,新技术;提高设备,提高工装精度;减少材料批次之间的波动等。另外,在保证不影响产品质量,可修订不切实际的过高公差。注意修改公差并未实际改变工序能力,只是工序能力指数相对改变。 |
![]() |
广州市太友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:
![]() |